香港艺术馆的画作


进入嘉丽家的舞厅,观众会看到大量画作和艺术品。我们特地与香港艺术馆合作,从她们的馆藏中挑选了21幅画作,在这个经典的佈景中展示。

树下骏马图



张穆 (1607 – 1683)
1672

《树下骏马图》采用竖立式的构图,以细微刚劲的线条准确地表现马匹的轮廓,并以淡墨浑染马身的斑纹和勾出马的肋骨结构,形体结实。他所画的马匹沿袭了唐代韩干、北宋李公麟等画马名家传统,倾向于借助线条的表现力与及细微而准确描绘。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得食相呼图



齐白石 (1864 - 1957)
1948

在众多的画题中,鸡是齐白石喜爱绘画的题材之一。这幅画画了一只眼神灵动的公鸡,另有五只雏鸡围着它,互相呼应。他的作品每每包含通俗的寓意,好像中国人认为鸡具有文、武、勇、仁和信五种德行。从这幅以「得食相呼」为题的作品,便可见鸡仁爱的一面。画家笔下的鸡已不单只是普通的家禽,而且还具备了中国传统对人格要求的各种德行。这幅画便是采用了较为随意的画法,尤其是一挥而就的公鸡尾部和寥寥数笔的雏鸡,均体现出灵活潇洒的笔意。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澳门妈阁庙



马西安诺‧安东尼奥‧巴普蒂斯塔 (1826 – 1896)
19世纪中

澳门妈阁古庙建于明朝,位于渔船聚泊的内港岸边,是渔民为奉祀天后而建。庙外的空地是渔民休憩之处,葡籍画家巴普蒂斯塔在画中亦描绘有妇孺、铁匠甚至自由走动的猪只,充满生气。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黄埔帆影



煜呱 (活跃于1840 – 1870年代) (传)
约1850

黄埔是广州的外港,1757至1840年间,广州是中国唯一对外贸易港,洋船须在黄埔泊碇,量吨位、纳关税和卸货。再由驳运的货艇转送30哩外的广州城。此图是从长洲岛远望开去的黄埔全景。黄埔岛沿岸,设立了许多船坞仓栈,为远洋船只提供修理服务。外销画家煜呱擅绘港口景貌,此画笔功细致,刻画船只及建筑物,尤为精确。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驻扎九龙的英国海军分遣队



佚名
约1900

画中的军营可能是准备从香港北上攻打义和团的英军队伍,途中在野外驻扎的情景。这幅画相信是随军人员的作品。墨黑的树丛、雪白的营篷和红色的英国旗帜形成强烈的对比。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广州十三商馆



佚名
约1817 – 1819

这些楼房称为商馆,又称为外商洋行,或俗称「十三行」 。 「十三」仅约数而已,商馆的实际数目时有变动。这幅画中商馆建筑门前飘扬的旗帜,代表当时驻居商人的国籍。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广州十三商馆大火──大火初起



佚名
1822

画作以这场大火为主题的一系列油画的第一幅,描绘火灾初起的情景。漆黑的夜空映衬着阴冷的月光,加上暗红的火焰浓烟,画家巧妙地运用沉郁的色调令这戏剧性的一幕更添紧张而沉重的气氛。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茶叶生产:茶叶装箱外销



佚名
19世紀

此画刻划了茶叶装箱工序﹕画后方工人将茶叶踹进木箱中,中央的三角柱架是量重的器具,前方一中国茶商正与外商洽谈。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澳门妈阁庙全景



德克尔(画)
科恩公司(印)
1860

Source info: 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广州商馆早期风貌




威廉.丹尼尔 (1769-1837)
1805-1806

Source info: 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从半山俯瞰维多利亚城



马西安诺‧安东尼奥‧巴普蒂斯塔 (1826 – 1896)
约1858

此作取景马己仙峡道向西北眺望中区景色。他的作品多描绘有近、中、远景,擅于利用由浓变淡的色彩来表现自近景至远景的景深。同时他把主要的建筑物描绘得精细别致,格调优雅清新。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澳门圣保禄教堂遗迹



威廉‧海因 (画)
约1845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香港仔附近的瀑布



威廉‧哈维 (1782 – 1857) (传)
约1816

1816年,英国的亚美士德使节来访中国,途中停泊于香港水域,并派水手往图中的瀑布取水补给,相信这就是现今香港仔瀑布湾公园内的小瀑布了。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中国商船「耆英」号



佚名 (画) ;罗克氏与佩恩 (出版)
1848

画中所见的是第一艘横越非洲好望角的中国商船「耆英」号。「耆英」号经历过多番风浪仍无重大损伤,并且能在21日内由美国航行至英国,当时就算是美国邮船,也不一定能这么迅速地完成这段航程。故此,「耆英」号是中国造船业值得引以为傲的例子。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花卉图



新呱 (活跃于1830 – 1870年代)
1830年代

此画以花卉为题材,是中国画师新呱笔下之外销作品。新呱活跃于1830至1870年间,採用的虽是西画媒介,中国绘画风格却依然有迹可寻﹕画中的花卉枝叶,设色厚重,着意细描的笔法类似工笔画﹔花瓣上表现立体感的渐变色彩,则似中国画的晕染技巧。但西洋画的明暗对比在此画中并不明显。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艇家娘



乔治‧钱纳利 (1774 – 1852)
ca. 1852

乔治‧钱纳利绘画过许多渔娘的作品,其中阿莱和阿苏是两个最常见的模特儿。他笔下的蜑家女孩大都是身段丰盈,笑容可掬,态度友善亲切,从这幅画作中亦能找到这些特点。这题材的作品成为他的代表作。 画中人物头戴藤帽,穿着蜑民服装,手持头巾。钱纳利最为人熟悉的画风在此作中表露无遗:笔触轻快而无误,在人物的面庞、朱唇、臂弯下、手指间均可见他以钟爱的朱红色带出娇艳感觉或打造阴影效果,优雅的姿势将一位劳动阶层的少女高度美化。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虎门远眺



佚名
约1860

虎门乃珠江口一处狭窄的河道,为珠江之门户,是外国商船往广州必经之路,由于位置险要,清廷在此筑建炮台,以作防卫之用﹔又在此设置关卡,凡洋船离境,须在此出示通行证,以证明关税已在黄埔缴清。画的构图及透视法恪守西方美术传统标准。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香港的竹制导水管



奥古斯特‧波塞尔 (1808 – 1877) (画)
西塞里 (1813 – 1890) (印)
1838

此石版画中描绘的相信是香港黄泥涌谷地的农地。图中央的竹制导水管用以连接附近的引水道,把水引流到荒瘠的土地,作灌溉之用。可见当时的居民懂得就地取材,灵活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广州戏棚一景



佚名
19世纪

在中国传统节日和庆典中,民间会举行戏剧表演。因此,市集亦同时在戏棚附近出现。此画便描绘了这个情景。画的前方是市集,市集后右方是戏棚。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贵妇像



佚名
19世纪初

这位清代妇女拥有典型中国美女的特征﹕白晰肌肤、鹅蛋脸、柳叶眉和一双丹凤眼。她的面容清秀,但穿戴却极为考究。画面的质感和立体感都是受到西方传统肖像画的影响。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维多利亚城远眺



煜呱 (活跃于1840 – 1870年代) (传)
1854

这幅优秀的油画作品记录了百多年前的维多利亚城及海港的真貌。香港岛上的建筑物的位置及形状均绘画得极为仔细。图中之草盖屋为兴建中的督宪府,竣工于1855年。督宪府以东是圣约翰座堂,于1849年落成。

资料来源:香港艺术馆
图片由香港艺术馆提供

您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