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館的畫作


進入嘉麗家的舞廳,觀眾會看到大量畫作和藝術品。我們特地與香港藝術館合作,從她們的館藏中挑選了21幅畫作,在這個經典的佈景中展示。

樹下駿馬圖



張穆 (1607 – 1683)
1672

《樹下駿馬圖》採用豎立式的構圖,以細微剛勁的線條準確地表現馬匹的輪廓,並以淡墨渾染馬身的斑紋和勾出馬的肋骨結構,形體結實。他所畫的馬匹沿襲了唐代韓幹、北宋李公麟等畫馬名家傳統,傾向於借助線條的表現力與及細微而準確描繪。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得食相呼圖



齊白石 (1864 - 1957)
1948

在眾多的畫題中,雞是齊白石喜愛繪畫的題材之一。這幅畫畫了一隻眼神靈動的公雞,另有五隻雛雞圍著牠,互相呼應。他的作品每每包含通俗的寓意,好像中國人認為雞具有文、武、勇、仁和信五種德行。從這幅以「得食相呼」為題的作品,便可見雞隻仁愛的一面。畫家筆下的雞已不單只是普通的家禽,而且還具備了中國傳統對人格要求的各種德行。這幅畫便是採用了較為隨意的畫法,尤其是一揮而就的公雞尾部和寥寥數筆的雛雞,均體現出靈活瀟灑的筆意。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澳門媽閣廟



馬西安諾‧安東尼奧‧巴普蒂斯塔 (1826 – 1896)
19世紀中

澳門媽閣古廟建於明朝,位於漁船聚泊的內港岸邊,是漁民為奉祀天后而建。廟外的空地是漁民休憩之處,葡籍畫家巴普蒂斯塔在畫中亦描繪有婦孺、鐵匠甚至自由走動的豬隻,充滿生氣。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黃埔帆影



煜呱 (活躍於1840 – 1870年代) (傳)
約1850

黃埔是廣州的外港,1757至1840年間,廣州是中國唯一對外貿易港,洋船須在黃埔泊碇,量噸位、納關稅和卸貨。再由駁運的貨艇轉送30哩外的廣州城。此圖是從長洲島遠望開去的黃埔全景。黃埔島沿岸,設立了許多船塢倉棧,為遠洋船隻提供修理服務。外銷畫家煜呱擅繪港口景貌,此畫筆功細緻,刻畫船隻及建築物,尤為精確。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駐紥九龍的英國海軍分遣隊



佚名
約1900

畫中的軍營可能是準備從香港北上攻打義和團的英軍隊伍,途中在野外駐扎的情景。這幅畫相信是隨軍人員的作品。墨黑的樹叢、雪白的營篷和紅色的英國旗幟形成強烈的對比。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廣州十三商館



佚名
約1817 – 1819

這些樓房稱為商館,又稱為外商洋行,或俗稱「十三行」。「十三」僅約數而已,商館的實際數目時有變動。這幅畫中商館建築門前飄揚的旗幟,代表當時駐居商人的國籍。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廣州十三商館大火──大火初起



佚名
1822

畫作以這場大火為主題的一系列油畫的第一幅,描繪火災初起的情景。漆黑的夜空映襯著陰冷的月光,加上暗紅的火焰濃煙,畫家巧妙地運用沉鬱的色調令這戲劇性的一幕更添緊張而沉重的氣氛。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茶葉生產:茶葉裝箱外銷



佚名
19世紀

此畫刻劃了茶葉裝箱工序﹕畫後方工人將茶葉踹進木箱中,中央的三角柱架是量重的器具,前方一中國茶商正與外商洽談。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澳門媽閣廟全景









德克爾(畫)
科恩公司(印)
1860

Source info: 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廣州商館早期風貌




威廉.丹尼爾 (1769-1837)
1805-1806

Source info: 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從半山俯瞰維多利亞城



馬西安諾‧安東尼奧‧巴普蒂斯塔 (1826 – 1896)
約1858

此作取景馬己仙峽道向西北眺望中區景色。他的作品多描繪有近、中、遠景,擅於利用由濃變淡的色彩來表現自近景至遠景的景深。同時他把主要的建築物描繪得精細別致,格調優雅清新。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澳門聖保祿教堂遺跡



威廉‧海因 (畫)
約1845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香港仔附近的瀑布



威廉‧哈維 (1782 – 1857) (傳)
約1816

1816年,英國的亞美士德使節來訪中國,途中停泊於香港水域,並派水手往圖中的瀑布取水補給,相信這就是現今香港仔瀑布灣公園內的小瀑布了。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中國商船「耆英」號



佚名 (畫) ;羅克氏與佩恩 (出版)
1848

畫中所見的是第一艘橫越非洲好望角的中國商船「耆英」號。「耆英」號經歷過多番風浪仍無重大損傷,並且能在21日內由美國航行至英國,當時就算是美國郵船,也不一定能這麼迅速地完成這段航程。故此,「耆英」號是中國造船業值得引以為傲的例子。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花卉圖



新呱 (活躍於1830 – 1870年代)
1830年代

此畫以花卉為題材,是中國畫師新呱筆下之外銷作品。新呱活躍於1830至1870年間,採用的雖是西畫媒介,中國繪畫風格卻依然有跡可尋﹕畫中的花卉枝葉,設色厚重,著意細描的筆法類似工筆畫﹔花瓣上表現立體感的漸變色彩,則似中國畫的暈染技巧。但西洋畫的明暗對比在此畫中並不明顯。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艇家孃



喬治‧錢納利 (1774 – 1852)
約1852

喬治‧錢納利繪畫過許多漁孃的作品,其中阿萊和阿蘇是兩個最常見的模特兒。他筆下的蜑家女孩大都是身段豐盈,笑容可掬,態度友善親切,從這幅畫作中亦能找到這些特點。這題材的作品成為他的代表作。 畫中人物頭戴籐帽,穿著蜑民服裝,手持頭巾。錢納利最為人熟悉的畫風在此作中表露無遺:筆觸輕快而無誤,在人物的面龐、朱唇、臂彎下、手指間均可見他以鍾愛的朱紅色帶出嬌艷感覺或打造陰影效果,優雅的姿勢將一位勞動階層的少女高度美化。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虎門遠眺



佚名
約1860

虎門乃珠江口一處狹窄的河道,為珠江之門戶,是外國商船往廣州必經之路,由於位置險要,清廷在此築建砲台,以作防衛之用﹔又在此設置關卡,凡洋船離境,須在此出示通行證,以證明關稅已在黃埔繳清。畫的構圖及透視法恪守西方美術傳統標準。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香港的竹製導水管



奧古斯特‧波塞爾 (1808 – 1877) (畫)
西塞里 (1813 – 1890) (印)
1838

此石版畫中描繪的相信是香港黃泥涌谷地的農地。圖中央的竹製導水管用以連接附近的引水道,把水引流到荒瘠的土地,作灌溉之用。可見當時的居民懂得就地取材,靈活地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廣州戲棚一景



佚名
19世紀

在中國傳統節日和慶典中,民間會舉行戲劇表演。因此,市集亦同時在戲棚附近出現。此畫便描繪了這個情景。畫的前方是市集,市集後右方是戲棚。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貴婦像



佚名
19世紀初

這位清代婦女擁有典型中國美女的特徵﹕白晳肌膚、鵝蛋臉、柳葉眉和一雙丹鳳眼。她的面容清秀,但穿戴卻極為考究。畫面的質感和立體感都是受到西方傳統肖像畫的影響。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維多利亞城遠眺



煜呱 (活躍於1840 – 1870年代) (傳)
1854

這幅優秀的油畫作品記錄了百多年前的維多利亞城及海港的真貌。香港島上的建築物的位置及形狀均繪畫得極為仔細。圖中之草蓋屋為興建中的督憲府,竣工於1855年。督憲府以東是聖約翰座堂,於1849年落成。

資料來源:香港藝術館
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您可能也喜歡